2022年央視3·15晚會,照例又曝光了一批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不法企業及行為。如“老壇酸菜”,是從外面收購來的“土坑酸菜”,“土坑酸菜”生產環境讓人作嘔,有的工人穿著很臟的膠鞋,一邊抽煙一邊干活;校園門口抽獎游戲橫行,??有W生;網絡直播虛假宣傳;軟件捆綁下載;等等。
這樣的曝光,一方面是大快人心的,因為曝光讓大眾知道了某些企業、個人的不法行為,從而讓消費者避開這些“坑”,而且,可以相信,這些企業、個人也會因為曝光而受到應有的處罰。另一方面,也讓人焦慮。人們不禁要問:為什么這些問題恰好在3·15曝光,平時為什么沒有發現,不是有監管嗎?為什么這么嚴重的問題,只有在媒體曝光后,法律威力和效果才超乎尋常的好?
自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以來,七天無理由退貨等有利于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已經常態化,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也明顯提高。但是,為了追逐利益,不法企業或者個人鋌而走險,罔顧消費者財產、生命安全的行為依然隨時會發生。這也是市場經濟固有的弊端,事實也在不斷證明。很多違法行為,其內幕,因為專業、權限等原因,受損害的消費者是不知情的。
為此,除了央視3·15節目集中曝光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外,職能部門應該加強常態化的執法打擊力度,而不是靠記者去發現“驚天大秘密”,特別是在食品安全方面。誠如有網友所言,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,那些“觸目驚心”“不可思議”的侵權行為難道沒有一點征兆,包括舉報?可見平時加強監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同時,也要嚴格執法,不搞雙重標準。如“土坑酸菜”,是供應國內消費者的,而國外出口的酸菜則用標準化生產工藝。這種雙重標準警示我們,在維護消費者權益時,必須嚴格執法,包括不能讓違法企業以業務外包為由推卸責任;查處時不能只看規章制度是否貼在墻上。常態化高壓監管,嚴格執法,“無情打擊”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,是誠信社會建立的必然要求,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強烈愿望,也是社會穩定和時代的迫切要求。
但愿天天都是3·15,執法部門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、坑害消費者利益或者甚至生命安全的違法行為毫不留情、絕不手軟,從而讓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玩等消費中無后顧之憂,成為真正的“上帝”。
作者:周國梁編輯:黃靖芳